那些被遗忘的电子产品
不管是普通的家用电器,还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产品,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商品。由于技术日新月异,数码产品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以手机为例,其淘汰周期约为2年。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已经达到5.6亿部,业内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每年将有4亿至5亿部手机更新,之前累计了至少10亿部旧手机,而目前旧手机的回收率还不到2%。尽管收藏的人很少,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而被遗忘在某个角落的被淘汰的数码产品却很多。
按日本“都市矿场”的说法,废弃的数码电子产品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座“金山银山”,虽然单体看起来很小,但聚集起来却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矿藏,再利用的潜力很大。
当前,我国电子垃圾的回收主要有个人回收、生产者换购回收和电子垃圾企业回收三种方式。在这些因素中,个人回收占绝对主导地位,正规回收渠道屈指可数,厂家“以旧换新”的回收方式尚未形成规模和气候。但是,由于回收手段比较落后,个别企业在回收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大量宝贵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收。
近几年来,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兴起,人们对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有了新的认识,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在逐步养成。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办法》(2015年)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政策上推动了政府为主导、企业为实施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环境的形成。但是我国目前对于小型化数码产品的回收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经验,从多方面改善现状。
一是建立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长效处理机制。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层面的管理办法,明确了责任主体,尤其是废物回收的责任。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回收企业准入门槛;通过绿色设计鼓励制造商减少电子垃圾的产生。建立完善的操作标准和排污标准,将污染和资源浪费降至最低。通过行业协会对回收点进行认证,在网站上公布回收点名单。
强调了厂商的社会责任,持续改进用户对回收流程的体验。直接销售店收到消费者寄来的废弃产品后,应按厂家要求的型号和年限折现。每个环节都应重视保证信息安全。
另外,在建立电子产品回收循环体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媒体、社会公益组织等作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指出,电器电子产品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将在2020年前取得重大进展。要想有效地减少数码电子垃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必须健全法制,建立完善的回收渠道,强化绿色设计理念,确保信息安全,使我国的电子产业走上真正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需求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