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发烧经验的老烧私下底跟我说:其实就是买个牌子
有几个答主说的不错,买产品不能无脑看品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我觉得对于部分数码产品看品牌买其实可能也无可厚非。
例如,用惯了macOS,再也不想用Windows,所以买电脑再也不考虑苹果以外的牌子,这似乎也没什么毛病。买平板,用过一些安卓平板和iPad之后,不考虑苹果以外的其他牌子,似乎也没什么毛病,毕竟安卓平板那个蛋疼的生态。
但确实问题描述中的“耳机”是万万不能只看品牌就无脑买的,至少目前是这样的。
比如说索尼大法、森海党、拜亚粉之类的。
再比如很多烧友所说的“铁三角女毒”。铁三角确实有几款销量和名气比较高的耳机有“女毒”。但铁三角也有相当多的耳机声音大相径庭。
鬼斧神工119:200元以下耳塞耳机对比测评鬼斧神工119:40款500元内耳塞耳机终极对比测评(第二季)
森海的入耳式耳机算是声音风格相对比较统一,但是森海的入耳式耳机和几款头戴式耳机声音风格却相距甚远。而森海的头戴式耳机也有一些声音和一些发烧友所说的“森海味”格格不入的产品,比如说HD820,以及森海的几款监听耳机。
一个20年发烧经验的老烧私下底跟我说:“其实就是买个牌子”,“很多人都听不出好坏”。这一点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的。总有人会说“你听区别多明显”。不同型号耳机都是有区别的,但问题在于哪个更好?这时又会有人说“各有各的好”,既然各有各的好了,你为什么购买特定的型号,或者说你为什么选择做某个品牌的粉丝?
所以这些粉丝追求的是什么?A:品牌的声音B:品牌的Logo我过去一年多时间测评了约几百款耳机,也翻译了很多国际音频工程协会的研究。目前的耳机市场现状,很多时候,一个品牌的不同型号之间的声音风格和音质表现很可能截然不同。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根本不存在所谓“品牌的声音”。而不同价格区间的对比测评中,不同品牌的表现也是不同的,不存在一个品牌在任何形态的耳机产品和任何价格区间都是最好的表现,至少目前是这样的。
如何看待耳机以价论声的观点?
诚然,对于一些品牌的部分型号而言,确实存在一些人所讲的“AKG、拜亚动力、森海塞尔”的经典调音风格,或者说这些品牌的“味道”。但是这也仅仅存在于那几款特定型号的耳机中。
更何况。
前方高能。
鬼斧神工119:MUSHRA听力测试,可能是一个让所有“老烧”闻风丧胆的听力测试。
我在半年多以前就写过关于MUSHRA听力测试的文章。如果把几个品牌的耳机放在一起盲听,又会有多少人听出这些耳机哪个是哪个品牌呢?如果这些人盲听听不出耳机所对应的品牌,那么他们平时讨论这些耳机的“特点”,到底是讨论耳机所对应品牌的声音还是品牌的Logo呢?
鬼斧神工119:如何评价人耳对于HiFi器材听音能力的好坏?
即便你能听出来,那么哪个产品更好呢?如果盲听给这几个品牌的耳机打分,前后是不同的。即第一次听你觉得A品牌的好,第二次听又觉得B品牌的好,但如果这个人平时鉴定的声称A品牌比B品牌好,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个20年发烧经验的老烧私下底跟我说:“其实就是买个牌子”,“很多人都听不出好坏”。还是那个问题,任何耳机都有区别,关键是哪个更好呢?对于一些人而言,贵的好,即便盲听实验并不支持这个结论。
Hi-Fi是骗局吗?
在我看来很多人只是声称或者认为某个品牌的声音好,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一定能通过盲听说出哪个品牌声音更好,甚至这些品牌本身的声音也不是确定的。讨论的也只是这些品牌的故事和文化,以及圈子内广为流传的“品牌特点”或者说是情怀,而不是声音本身。到头来其实就是买个牌子,只不过他们认为他们买的是声音。追求品牌信仰而不是产品本身最常见的还是奢侈品行业,买爱马仕的人不会有多少人在意包本身的功能性,更多的是Logo,而关于包本身,最多也就是ID设计。买劳力士的人,也不会有多少人在意表的时间是不是更准。所以我一直认为,耳机早已脱离可以行业,而是一个披着科技外衣的奢侈品行业,Marketing主导人们对声音的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甚至一些耳机公司ID设计的薪酬比声学工程师高。当然,这是我个人观点,并不是什么权威。
面对声音迥异的几款耳机,人们也可以说成是某个品牌的风格。
最近杠精太多,搞得我思路很凌乱,这篇文章写得也比较散,但是话糙理不糙,希望大家能明白我的意思。。。
需求发布